摘要:在费城市里工作,市政府会收取将近4%的工资税。当你因此抱怨工资缩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凭什么?

在全面回顾费城的工资税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诗人史蒂芬·邓恩(Stephen Dunn)在这里的倒霉故事。
需要注意的是,邓恩的故事发生在过去,所以文中提到的一部分规定目前已经不适用,但是我们还是想先讲一下他的故事,好让读者对费城税制的问题有一个概念。
2007年,住在新泽西的邓恩被圣约瑟夫大学(St. Joseph's University)邀请到费城读诗。邓恩2001年以诗集《Different Hours》获得普利策奖,这之后,在公开场合读诗成了他的家常便饭,除了这次在费城之外,他还在国会图书馆及无数知名大学朗诵自己的作品。
读一首诗,在费城呆了一晚上,邓恩开开心心地领了圣约瑟夫大学开给自己的一张2000美元支票作为补贴,回新泽西继续过自己的大学教授生活。
邓恩不知道的是,四年后,他会收到费城市政府寄来的一万多美元欠税单。
邓恩了解到,虽然自己在费城的读诗活动不算是一项正经领工资的“工作”,但是费城对一切其他商业活动(也就是涉及金钱交易的活动)都缴税,这个税的名字叫做“Business Privilege Tax(商业特权税,这个名字有点拽,我们随后说它)”。按照当时的城市税法,这个税的额度是根据付款额度和收款人实际所得来计算的。经过计算后,邓恩2007年的2000美元需要交58美元的税。
还没完。根据当时的法律,一切在费城进行的商业活动还需要提前在市政府注册,为此,领劳务费的人要搞一张“商业特权执照”。办张一次性的执照需要交50美元,而永久性执照要花300美元。没有交这笔钱的人要是被市政府发现了,会追加罚款,而且罚金会逐年累加。这些邓恩当然不知道,到最后,因为在费城读的这一首诗和2000美元劳务费,他欠了费城10,073美元。
我们开始的时候说过,邓恩的故事发生在几年前,有些规定过时了。比如说,现在的“商业特权税”换了个名字,叫做“Business Income and Receipts Tax(商业收入及收据税,简称BIRT)”。原来的“商业特权执照”也更名为“Commercial Activity License(商业活动执照)”。
感激政府吧,现在办这个执照是免费的。
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费城税制的问题总体上来说得到了一些改善。城市经济已经开始稳定复苏,而总体来说居民的税负也在慢慢减轻。但是即便如此,税对费城人来说还是一个大问题,不少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也认识到过高的税负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呼吁政府改革。
去年,联邦政府的收入分析办公室对全美大城市的居民税务负担(tax burden)进行了排名,费城高居第二(第一是康州的布里奇堡)。这一排名较客观地把政府各项税目和居民生活水平放在一起比较,而费城排名高的主要原因在它的低收入人口太多,而政府对于汽油等商品的收税略高。
每个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无外乎两大类:产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与纽约丶华盛顿等同级别大都市相比,费城这两项税的比例不太一样。可以说,它的产业税(房产税)偏低,而个人所得税(工资税)偏高。前者偏低虽然给在费城买房带来优惠,但是不利于城市财政的稳定发展;后者偏高虽然不一定会影响人们在此工作的积极性,但对大企业来说还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2012年起,费城开始通过“实际价值计划(Actual Value Initiative)”对全市房产重新估值,希望籍此改善产业税问题,而税收天平的另一头——工资税——却还没被放上城市管理者的案头。2015年市长换届,抱怨工资缩水的人们是时候问一个早该问的问题了:
凭什么?
什么是工资税?
首先,费城工资税到底是什么东西?
城市工资税,英文叫“city wage tax”是美国很多大城市都有的一种个人所得税。它由当地雇主直接从雇员的工资单里扣除,然后交给政府。在费城,不管雇员是不是当地居民,只要公司在此,都要缴税。居民的工资税率是3.924%,而非居民的税率稍微低一点,是3.495%。
原则上,所有在费城工作的人都要缴工资税。但也有几项收入可以得到豁免,它们包括奖学金(受益人不提供任何服务)丶退休金和军饷等等。
可能很多人对缴工资税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税也许并不太合理?
费城的工资税有什么问题?
让我们先把日历翻到75年前。
1939年12月13日,费城第一次征收工资税,也因此成了美国第一个征收工资税的城市。
当时,大萧条的阴云还没散去。为了配合罗斯福新政,费城市也进行了一系列像铁路这样的公共工程,费城人的就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公共工程上。公共工程不会搬家,因此这些就业也不会搬家,费城的税收就相当稳定。在这个背景下,居民和企业使用了这些公共服务,政府收点钱还不是合情合理的吗?当时,费城这个法子受到很多城市的推崇,因为这样既解决了城市收入问题,也能进一步刺激公共工程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但是这个法子放在今天看就完全失去了当时的初衷,因为今天人们的就业情况完全变了。如今,人们的就业机会很多存在于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企业之中,而且相对便利的交通也让人们开始搬到郊外工作。

现在就要说费城税制的真正问题了。之前说了,城市财政的主要收入无外乎两种:收入税和产业税。和其他大城市相比,费城这两种税的比例不太“健康”。按照不少人的说法,收入税(工资税)太高,而产业税(房产税)太低。
一直呼吁税制改革的组织Center City District(费城市中心区)在去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把费城和纽约丶华盛顿特区做了一个对比。报告发现,收入税在费城财政收入里占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二,而纽约和华盛顿只有三分之一。
一座城市的收入如果大量依赖居民收入,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试想,如果居民不工作了,城市不就没钱了?这就是费城的现状。从1970年至今,纽约和华盛顿两座城市的就业率都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而费城呢?两位数负增长(25.2%)。
这时候您可能回想,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过度依赖产业税,一座城市可能就会有房价高等问题,不利于年轻人定居。诚然,纽约的房价一般人付不起,很多人在那里奋斗了一段时间,发现辛苦挣的钱根本凑不齐首付,就干脆选择到费城来发展。不少年轻人也说,费城是个住得起的城市,在这里生活不赖。
确实,近年来费城有“千禧一代(80后)”涌入的现象。因为他们喜欢有趣味的城市生活,所以房价低廉的费城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多亏了他们的存在,费城的创业者人数在持续增长中,这个历史老城正在逐渐变成一座新科技之都。但是仔细一看,创业者多半都是自由职业者。从税收的概念上看,他们属于“个体户(sole-proprietor)”,自己给自己发工资,不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费城的大企业数量没有明显增长,有些公司甚至还搬走了。没有了雇人的公司,一部分人可以成为个体户,但更多的人只能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失业,费城的贫富差距更大了。
基于以上情况,很多人认为,工资税其实是费城落后于纽约丶波士顿等地的罪魁祸首之一。需要做一些改变。
变革的趋势其实,费城工资税的问题早在50年前就已经初现征兆。六十年代开始,费城的人口出现大幅下滑(这与种族构成上的变更存在一定关系)。居民数量少了,房地产需求就变小了,地也就不值钱了。房地产一旦出现衰退,政府就面临涨地产税的压力——涨地产税多不得民心啊!当时的先后两任市长詹姆斯·塔特(James Tate)和弗兰克·瑞硕(Frank Rizzo)于是绕开了根本问题,采取了增长工资税的办法。他们想的是,涨一点工资税,把财政压力转嫁到住在郊区但在城市工作的人身上。
塔特和瑞硕的办法得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工资税一涨,不少企业开始搬离费城。企业少了,工作就少了,人们就少了在费城居住的理由,人口持续下滑,地产价值更低了。
当时,费城的工资税一度高达4.96%。由于地产价值的持续下滑,政府已经不能回头。这样的情况就一直持续到90年代。
1996年,后来成为宾州州长的费城市长艾德·蓝道尔(Ed Rendell)开始下调工资税率。从他之后,费城工资税开始逐年下降,直到今天的3.9%/3.5%。
今天,费城政府还保持着慢慢降低工资税的政策。去年二月,属于共和党少数派的市议员David Oh向议会建议降低工资税。他的目标是在2025年把该税降到2.09%。当时,Oh在市政府预算里找到5000万美元的"零头"——没派上用场的资金。他觉得,把这资金当作不时之需乃是杞人忧天,不如拿来对抵减税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对此提案,市长办公室的态度是,先不急,按照现在的进度慢慢减税。
眼看市长换届在即,很多人开始期待市政府有更多改变。
由政府在2002年组建的税收改革委员会(Tax Reform Commission)把工资税下调的目标定位2%至3%之间。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了把费城地产税改为分类缴税的设想——住宅用房产保持现状,同时增加商业房产的税额。这一设想目前还有待立法确认。
不论如何,费城工资税下降的理由和好处都存在,但是在下调目标达成之前,市政府还需斟酌其总体税制的改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