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N. 10th St., Philadelphia, PA 19107
介绍:一九五五年,甫过三十的张天德先生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拿到了Personnel Administration的硕士学位,被费城总青年会聘为国际部主任。他上任伊始,便去费城的华埠调查情况,那时的费城华埠,“排华法案”的后遗症仍在,几乎与世隔绝,当地的居民大多不会说英语,因此无法与主流社会沟通。它又先天不足,不象洛杉矶丶纽约等大城市那么容易吸收亚裔新移民,市面相当冷清,大概只有四五家餐馆,两三间洗衣店而已。张天德先生深为华埠的破败所触动,就在这年冬季,圣诞节那天,和十多个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创办了费城中华青年会。
除了提供一个华裔青年举行活动的场所外,青年会还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丶建设华埠社区,因此,他们又在北十一街租了一间旧屋,创建了“中国文化社区中心(Chinese Cultural and Community Center)”,立志要为费城的华裔侨胞做点实事。第一桩事便是要开设免费的英语班。
可是,由于青年会只是个志愿组织,没有经费,英语班雇不起教员,张先生只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去找义工。他找到了一个来自苏州的女生张丽文,请她去华埠做教员,她却吓了一跳:“华埠?那个地方去不得啊!我们同学都说那是个神秘的地方,不能去的。”
“胡说八道!”张先生一下子恼了,“那是你自己的侨胞,他们语言不通,和外界无法交流,别人才会觉得那里神秘――所以我们更需要你去帮忙,改变这个状况!”
张丽文被他说服了,同意担任英语班的教员,这个班极大地帮助促进了华埠里的居民与外界社会的交流沟通。同时,青年会还提供职业介绍丶英语翻译丶移民法指导等等一系列服务,并为老人免费供应中餐丶健康检查,每年至少能帮助到七丶八十个华裔老人。为了帮助不谙英语的华人也能认清街名,在张天德先生的建议下,市政府在华埠周围的路牌上加了中文路名。青年会还积极为华人争取政治权利,比如张天德先生曾会同美国各地的侨领一起晋见肯尼迪总统,要求增加每年给华人的移民配额。
青年会不仅服务于华裔社区,还同时致力于在美国推广中国文化。他们举办了儿童画展丶残障艺术家画展丶中国兰花展丶首日封邮展丶中国情人节(七夕)丶华埠小姐选美等等数不胜数的活动,并开设了烹饪班丶书法绘画及太极拳班等,不仅很受华裔社区的欢迎,还吸引了很多美国人兴致勃勃地来上课,甚至连麻将,张先生都把它当作一样文化介绍给美国人。
这些社区和文化活动均为美国报纸和纽约的中文报纸所报道,光青年会的剪贴本就积累了有二十册。当时费城并没有自己的中文报纸,于是张天德先生就创办了双语的《华报》,自己写文章,自己打字丶印刷,可惜由于没有经费,才几个月就停办了。
张天德先生还试图办过中文图书馆,大部分书由中国大使馆供应,侨胞也捐了很多书。图书馆初开时盛况空前,由于青年会缺乏人手,无法专门雇人照看,便让读者自由进出,结果很多读者借了不还,最后他只好将图书馆暂时关闭。后来由于热门书籍流失严重,剩下的书反正乏人问津,张先生才又索性重开了图书馆。
张天德先生是浙江杭州人,曾先后求学于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在校时成绩优秀,还曾经发明过一种新化学试剂。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也出生于杭州,对他很赏识,为他写了推荐信,推荐他到美国来读书。张先生却没有走这条路,选择了进入杭州青年会,并曾在南京政府担任公职。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他一度服务于台北青年会,最后辗转来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毕业后来到费城,开始了这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中华青年会的经费来源一直很困难。最初的时候,张天德先生能从费城总青年会那里领工资,但其他职员没有。不久,张先生为了全身心地发展华埠青年会,退出了费城总青年会,就连这个来源也断了。从事文化事业不象做生意,没有利润可以图,因此也不会有人来投资于其中。他们的经费,主要是靠一两个小型基金会的拨款。当时的华侨社区自己也很穷,因此张先生从来不肯去发动他们捐款。
青年会的职员的工资极为微薄,张先生自己在文化中心根本不拿工资,完全是义务工作。他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许多人,包括一些美国人,志愿为文化中心工作。然而,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员工们在不计报酬地工作了很久之后,终于由于生活的压力而陆续离去。做文化事业的艰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没有钱,一切美好的愿望丶宏大的计划,也都只能停留在纸上。
但也有美丽的惊喜。被张先生从宾大“骗”来华埠的张丽文女士,本来打算从宾大毕业后就回国的,只是到华埠担任英文班教员看一看,这一看就改变了她的一生:她被张天德先生的人格和才华所折服,两人相恋丶结婚了,从此她一生都留在了费城。婚礼在一九五九年举办,西式的教堂丶中式的洞房,各进行了一次,张女士戏称这是“双保险”。
婚后的日子是甜蜜的,他们很快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嫁给张天德先生的日子又是艰辛的,他在文化中心废寝忘食的辛劳并没有报酬,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压在了张女士肩上。她在当地公里学校找到个职位,但在课后仍然去文化中心帮忙。有一次,文化中心实在没钱了,当月的水电帐单都付不出来,最后张天德先生说服了太太,挪用了他们为儿子上大学存用的基金,把钱垫了上去。
即使是处在这样的艰难境地,张先生仍然又成功地在六十年代初组织起了青年舞龙团。青年会从香港运来了两条巨大的金龙,美奂美仑。在张先生发起的首次中国新年大游行上,舞龙团的表演轰动一时,盛况空前。随后舞龙团在一九年参加了纽约世界市场的开幕典礼,七三年参加尼克松总统的就职典礼游行,七六年参加美国独立二百周年纪念大游行,七七年参加费城传统的新年游行,还曾被邀请参加大西洋城的美国小姐选美游行丶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游行等等,到处都很受欢迎。
舞龙团的成员现在也都上了年纪,再也舞不动金龙了,但提起以往的日子,他们仍然记忆犹新,甚至还记得张先生跳动舞步的样子:“舞龙都是张先生教我们的,他告诉我们,舞步要这么走,因为有两条龙,一步走错就会搅到一起去了。”
在七十年代初,张先生又克服了种种的艰难,把青年会破落的旧址,改建成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在他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的感动下,费城的十一个工会出力帮助,几乎是义务地为青年会工作,只用了很少的资金,就建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座富丽堂皇的新址。房子由台北园山饭店的着名建筑师杨卓成先生免费设计,朱红大门,飞檐翘角,琉璃绿顶,工程所需的琉璃瓦,还是获得了中国政府的特批,从北京运来的。
在这座漂亮的建筑的影响下,费城华埠的其他很多房子也都改为中国式的了。此前,张先生与其他热心人士一起,促成了费城和天津市结成姐妹城市。于是,由费城市政府出资,天津市政府提供人员和材料,共同在华埠的十街口建了一座牌楼,金龙飞舞,色彩斑斓,现已成为费城华埠的标志。这使得华埠的面目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变了外界对华埠的“脏乱破旧”的印象。华埠从此登入了费城地图,而唯一标在华埠地区的建筑,也是“中国文化中心”。